本報記者 鄒愚 李佳 深圳報道
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同時在國內證券市場尋找收購“獵物”,是巧合還是必然?跡象表明,新一輪國內券商并購熱潮正在興起,國外投資銀行在幾年來的狼眈虎視之后,紛紛加入到“搶食”的隊伍中來。
“摩根雙雄”的動作
據(jù)記者了解到,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&Co有計劃通過收購遼寧證券進入中國市場。
雖然摩根大通證券?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龔方雄也表示對此事并不發(fā)表任何評論,但據(jù)一位接近摩根大通的人士說,摩根大通與信達資產管理就此事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的接觸,目前已處于談判后期,基本的框架性問題已經定型,但還未就合資一事上報證監(jiān)會的批準。
“這些外國金融機構早在幾年前就對中國證券市場虎視眈眈,但一直未能全面進入國內市場,主要是因為政策方面的某些限制。但從外資券商的角度講,除非取得合資公司的控制權,否則不會輕易進入。”一位熟悉外資券商入股模式的人士分析說。
2004年10月22日,遼寧證券因違規(guī)經營,經中國證監(jiān)會批準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同意,自當日收市后委托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對遼寧省證券托管經營。同時,央行拿出40億元再貸款填補了遼寧證券留下的資金窟窿。
無疑,摩根大通選擇遼寧證券這樣一個“爛攤子”,與當初高盛選擇海南證券有異曲同工之妙,盡管這些資產質量較差的券商會讓外資付出不少代價,但是他們更容易拿到控制權。
而對于摩根士丹利準備再入股一家券商的說法,摩根士丹利公關部張寶齡對此未予否認。種種跡象表明,摩根士丹利希望除中金之外,持有另外一家券商的股份。
摩根士丹利一直很有耐心地尋找它的下一個“獵物”,據(jù)一位券商人士透露,大約兩年前,摩根就與東方證券洽談過合作,但是并無結果。此后,摩根士丹利又與多家證券公司進行了接觸,但目前仍未明朗。
業(yè)界人士指出,推動摩根士丹利掌握第二家券商的動力,來自于高盛?Goldman Sachs和瑞士聯(lián)合銀行?UBS的示范效應。前者已經手握高盛高華證券,而后者剛剛以17億人民幣的代價,完成對北京證券的控制。
外資并購“中國潮”?
中國資本市場是金礦還是廢墟?
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一項研究顯示,中國的證券市場到2010年可能成為全球第二或第三大市場,市值達2萬億美元,而目前僅為5000億美元。面對如此高增長的市場,外資很難不動聲色。
孫國雄認為,像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外資大鱷,在選擇收購對象時,更關注的只是殼資源,“進入大的證券公司,成本高,未必能夠拿到管理權和控制權,進一個小的公司,甚至很爛的公司,更容易拿到控制權,高盛就是一個例子”。
國泰君安證券行業(yè)分析師蔣健蓉亦認同這種觀點,“(摩根士丹利)這些外資進來,肯定希望要控股,而目前大的券商,控制權都在國家手里,吃起來太累?!?/p>
蔣健蓉認為,未來國家會著重控制幾家大的全國性券商,比如匯金剛剛完成注資的申銀萬國、建銀證券等,至于地方性的券商,很可能會通過外資重組等方式轉手出去。
實際上,“外資化”已經是中國證券業(yè)在“國有化”和“民營化”道路走不通之后,唯一可以選擇的模式了。通過“抓大放小”等方式,可以使國家從證券公司這個沉重的包袱下解脫出來。
孫國雄認為,在瑞銀入股北京證券之后,外資對中國券商行業(yè)的并購正呈現(xiàn)一些新的特征。前后歸納起來,從早期的“湘財模式”--與里昂合資的華歐國際,從事單一投行業(yè)務,到花錢買門票的“高盛模式”,再到掌握相對控股權的“瑞銀模式”,外資已經從當初的試水轉變成尋求控制權的意圖日益明顯。
|